第340章 凡是带“长”的都是领导-《重生之极品鉴宝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筒状帽筒出现的时期大体为乾隆晚期左右,随着工艺的简化最终形成圆柱形无孔帽筒,并不是只有咸丰时期才出现。

    而最为古玩行当认可的是龙泉窑帽筒,高24c,口径12.8cm,底径12cm,创制与嘉庆年间,在同治、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,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
    龙泉窑帽筒为传统样制,直口,筒腹,口略大于底,中空,外壁上端饰双线边纹两道,两道边纹间斜划网格纹,筒壁饰六个等距,上下相交错的海棠花式镂孔,这是为了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,同时也可用于熏香除臭。

    筒腹花纹一面为出水芙蓉,刻法细腻,生动活泼,线条舒畅优美,颇有“风荷正举”之意境。

    另一面浅划折枝牡丹一朵,刀法较随意。

    近底端刻双线边纹一道。

    胎壁上薄下厚,增加稳固性,弥补口大底小造成的重心不稳。

    此器内外均着青色釉,虽因釉薄而缺乏玉质感,但釉色温润靓丽,晶亮剔透,光泽度较好,积釉处尤其轻盈可爱。

    足底无釉,星火石红色。

    此官帽应属于早期帽筒,也是龙泉窑帽筒中的精品,同时也很好的证明了,龙泉窑在清代中后期仍有烧造。

    而韩瘸子家这个,很明显是年代不够长,是民国后期民间的普通人家使用的,上面还有裂纹,被箍碗匠用劣质的铜丝箍起来过。

    许凡摇摇头,阳子撇了下嘴,也不失望,又看向旁边的一个东西。

    许凡粗略的扫了一眼,没有什么好东西。

    韩瘸子从外面进来了,手里还拿了不少东西,有碗,有盘子,还有一个罐子。

    “来来,坐炕上来看!”他把东西放在炕桌上,招呼许凡他们过去看去。

    许凡也不客气,直接拖鞋上炕。

    韩瘸子说道:“这些都是放在后面当破烂的,你们看看值钱不?”他说着,还拿过一条黑乎乎的毛巾擦了擦上面的灰土。

    许凡拿起一个碗看了看,放下了,和之前那个狗盆是一样的,搞不好还是一套。

    盘子有点儿意思,只不过没有落款,花纹模糊,一看就是清晚期民窑的东西,也不值什么钱。

    最后那个罐子,倒是还有点儿看头,落款是有,写着康德年制,虽然年代近了点儿,好在上面的山水画不错,唯一的遗憾就是有了缺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