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弘治皇帝见他们为难,率先道:“任何人不得给太子求情!” 朱厚照脸色铁青。 听说重罚级的廷杖,至少也得一个月下不来床,那还如何去良乡? “父皇,可否分开来打,一天打板子?” “……” 严成锦却微微躬身:“陛下,既然太子弹劾了周福,不如派人查查?” “怎么连严卿家你也?” 下一刻,弘治皇帝眼中露出精光,只见严成锦从怀里,掏出一封疏奏。 萧敬呈上去时,余光瞥了一眼,心中略微一惊。 弘治皇帝看后,纳闷:“严卿家也弹劾周福?” “正是,臣发誓,这不是巧合。” 前几日,戴姗问起时,严成锦便开始准备,给都察院冲冲业绩。 秋闱在即,严成锦想到的便是国子监。 李东阳等人微微一惊。 这疏奏是刚刚掏出来的,看来早就写好的,此子早就想弹劾周福? “老高,你怎么不早说,早知你要弹劾,本宫就不弹劾了!”朱厚照一脸幽怨。 李东阳等人看弘治皇帝脸色不对,忙问:“敢问陛下,这……弹劾何事?” 弘治皇帝目有所思,示意萧敬将疏奏送下去。 “下官弹劾周福,出卖国子监监生的名额,顶替其他贡生。 陛下若不信,可命锦衣卫去良乡,寻一个叫李秋芳的人。” 李秋芳是徽州休宁人,来良乡观摩藏书馆。 听闻良乡的张大人是个清官,便状告周福。 他乃是弘治十二年的休宁贡生,却无法进国子监读书。 张贤不在,府里的衙役就禀报给了严成锦。 国子监买卖贡生的名额,早已成了定例,有许多家贫的书生会失去机会。 国子监能买卖名额,这一点,严成锦清楚。 前朝成化皇帝,生活荒淫无度,宫中帑库空虚,便通过买卖国子监的名额,来赚钱银子。 所以,前朝国子监的人数,达到大明的鼎盛之数。 光南京国子监,就有一万多人。 “周福为官清廉,在国子监任职三年,从未传出非议,严大人是不是有误会?”韩文还是不敢相信。 严成锦道:“一查便知。” “朕倒是许久没过问了,礼部!”弘治皇帝看向张升。 国子监归礼部管辖,张升微微低头:“臣还需调查一番,才知道。” “陛下,让锦衣卫查会快一些。” 弘治皇帝不信,李东阳等人也不信,周福在国子监兢兢业业勤政,打理得井井有条。 除了弘治十二年科举舞弊案,每年取士人数,十分平稳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