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一百三十一 尽管如此,也不能阻挡郭鹏对王平的欣赏-《东汉末年枭雄志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遵旨。”

    从首阳山讲武堂返回皇宫的路上,郭鹏很开心,对曹操和郭嘉说了不少他对未来的展望和想法。

    他觉得在未来,太学和首阳山讲武堂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官员和武将的输出基地,太学和讲武堂会培养出无数名臣名将,源源不断的为魏帝国输入新鲜血液。

    然后他建议曹操和郭嘉也尽量让自己适龄的子辈去参加科举考试。

    “正如这一次我让阿珺去参加文举考试一样,明年我还要让他去参加武举,我要让他和整个神州最优秀最有进取意志的一群人才面对面比拼,面对面较量,看看到底是他比较强,还是旁人比较强。

    这有助于让他认清自己,认清自己的不足和优点,有助于他改善自己的不足,也能帮他扬长避短,我不需要他做官员,但是我要让他认清自己,你们最好也这样做。”

    郭鹏认真的建议郭嘉和曹操,郭嘉和曹操自然也都认真地听。

    按照魏帝国的规矩,一人就算立下再大的功劳,最多也就荫二子。

    父亲的功劳能让两个儿子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,已经算是不错的了。

    剩下的孩子就要另寻出路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,以曹操和郭嘉这样的身份地位还有权势与功劳,想要给孩子谋取一个职位,郭鹏自然不会让他们囿于科举考试的束缚。

    但是,他们也意识到,科举考试第一次举办就有一万多人参加,以后参加的人数说不定更多。

    一旦以后所有官员、将军都是靠着科举上位,勋贵家族的子弟却靠着门荫上位,靠着祖先的功劳吃老本,不说爵位隔代递减,怕是要让人狠狠的鄙视啊。

    察举不就是这样吗?

    大家都是靠着察举上位,靠着察举做高官,一旦你不是靠着察举上位,自然就让靠着察举上位的大多数人瞧不起,鄙视。

    士人官僚当年不就是这样瞧不起那些不靠察举做官的人吗?

    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,风水轮流转,以后官员要不是靠着科举入仕,怕也是要让人瞧不起的,这就非常尴尬了。

    靠着科举入仕,要苦学,要苦练,无论文举还是武举,难度都很大,都不是轻轻松松可以搞定的,无一不是需要通过常年累月的艰苦学习才能得到成果的。

    所以,这样一来,自家子弟要是不争气,在科举考场上竞争不过人家,那可就真的面子上非常难看了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郭嘉和曹操也都觉得比较不爽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