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在这个举国欢庆皇帝彻底扫平北方草原威胁的时刻,已经有那么一部分人开始担忧他们未来了。 他们开始怀疑皇帝会携大胜之威做一些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。 而一旦成真,他们的反制手段相当有限。 他们所能依靠的,无非是五经十四家法的垄断地位,还有对社会经济舆论的某种掌控。 这是他们在东汉帝国赖以为生的绝对手段。 但是历史过渡到魏帝国之后,这一切似乎都发生了些许改变。 他们在文化上的垄断地位和在社会经济、政治还有舆论方面的掌控都出了一些问题,变得不那么牢靠。 汉末二十年战火或多或少摧毁了一批士人,摧毁了一批豪强,使得天下局势有了一定的改观,但是这种改观并不牢靠,并且程度有限。 只是郭鹏用了不少手段,让这些改观维持下去,并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大到了让某些人吃惊的地步。 随后,魏帝国建立了,士人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出现了一些变化。 政治上,经济上,还有舆论上,他们都难以和手上掌握大量资源的皇帝对抗。 皇帝手上掌握的资源空前的多,而且被他抓得很死,难以侵犯。 至少在他死掉之前,士人们很难对这部分被郭鹏掌握的东西动手,难以吞噬。 可是这至少也是能看到希望的。 一时被郭鹏掌握,之后还有获取的机会,只要郭鹏死了,后代皇帝没有他那么强力。 但文化上的变动,似乎就没有那么简单了。 若要做官,若要做真正掌握权力的高官,非要通过他们的体系,走五经十四家法不可。 在这个体系下,得不到他们的承认,就休想真正掌握权力走上政坛呼风唤雨,这一点,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改变。 因为你的确没有国家级的人才培养方式,能培养出国家级人才的方式和资源,都在他们手里,皇帝掌握的相当有限。 但是因为【时代需求】,很早以前,皇帝就绕开了他们的体系,自己另外搞了一个体系。 在基层的乡村教人识字,然后通过识字的多少任命村长乡长,让那些泥腿子自己治理自己,管一百多个人,或者三五百人,或者一两千人。 这种等级的官员,并不需要什么太多的本领,不需要明白四书五经六艺。 做得好的,就能被送到太学去,在太学里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正规教育。 比如五经家法之类的。 但是那个比较少,不占多少比重,因为没什么人愿意去教。 第(1/3)页